宜宾市紧盯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效提升,通过大力推广电子投标保函、探索“三个同时”工作机制、聚焦“三个强化”场地建设,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便利化,助力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。
一、大力推广电子投标保函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一是推动“小阵地”发挥“大效益”。开发建设电子保函系统,无缝对接承保机构平台,实现电子保单保函全流程全封闭电子化“秒出”。自2020年4月全面推行电子保函以来,电子保函应用率稳步上升,有益补充了缴纳投标保证金方式,降低企业资金负担。截至目前,累计出函28009单,涉及1823个招投标项目,为8203家企业释放79.94亿元投标保证金。二是服务由“单一性”向“多样性”过渡。开展三批次电子保函服务机构遴选,将符合入驻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的电子服务商,由2家扩容到18家(包括银行类3家、担保类7家、保险类8家),并成功对接、正式上线运行,为投标企业开具电子保函提供多样化选择,以多维服务便利企业投标。三是管理由“粗放型”向“精细化”转向。制定电子保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,细化招标文件中关于电子保函投保、退保、理赔的具体规定,进一步规范保函服务。组建电子保函调研小组,对2022年已签约的19家电子保函服务机构开展实地调研,强化针对性,详细了解各服务机构基本情况、内控机制、意见建议等,为建立更具实用性、可操作性的制度机制提供参考。
二、探索“三个同时”工作机制,保障重点项目运行。一是落实“三个同时”机制。完善组织管理,加强现场指导,引导交易各方主体在截标前30分钟到达开标室,统筹保证各项目中介代理机构在线同时操作、各项目在开标过程中互不干扰,通过同时段开标、同时段抽取专家、专家同时进场评标,实现各环节有序衔接,推进服务增效。二是优化项目开标环节。完善设施设备、操作指南,推动项目开标由“串联”走向“并联”,实现从同一时段“一厅一标”到“一厅多标”,从同一时段最多组织三个项目开标,增加至九个项目同时开标,解决交易场地时间、空间限制,突破传统单一开标模式,实现交易项目增量。三是强化机制监督保障。严格按照同一时段抽取评审专家、评审专家同一时段进场评审,减少中介代理机构、招标人、投标人、评标专家之间“暗箱操作”行为,有效防范交易风险发生。截至目前,在同一标厅已同时开展3个工程建设项目开标试运行,同一时间发起评审专家抽取,评审专家同一时间进场评标,为全市重大项目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。
三、聚焦“三个强化”场地建设,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。一是强化场地科学分区。对照全省标准化规范化交易中心建设要求,科学划分新场地办公区、受理区、开标区、评审区四大功能区,合理设定专家进出通道,减少分区之间相互影响、外界对专家的干涉,加强现场管理,规范交易秩序。二是强化监管数智赋能。安装200个监控摄像头,实现场地高清无死角监控全覆盖;场地监控系统、档案管理系统和中心交易业务系统互联,形成业务、办公、安防监控等电子化设备自动化管理,实现交易活动智能监控。三是强化线上平台应用。运用“四川省远程异地评标统一调度平台”,成功调度并顺利开展项目计划总投资额2059.08万元、投标人4家的工程招投标项目远程异地评标。调度平台负责各级中心间协调联络工作,按专家参加评标就近路程调度相同评标终端场地,实现专家就近评标,减少专家参与评标路程。
来源:四川省人民政府
我要合作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